心灵SPA

网站首页 >> 心灵SPA >> 心灵SPA >> 正文

由《忠犬八公》看居丧障碍

发布日期:2014-04-17     作者:     浏览数:    分享到:

美剧《忠犬八公》和日剧《忠犬八公物语》讲述了同一个感人至深的人狗情深的故事。八公是一个拟人化的敬称,电影的主人公就是这只被主人唤作“啊八”、被世人敬为“八公”的秋田犬。故事中,八公是主人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偶然拾得的一条小狗。善良的主人在后续的日子里跟八公建立了无可逾越的亲密关系。八公会每天早上准时的送主人到去车站,每天下午准时的到车站接主人下班。

故事发展到这里,似乎仍然平淡无奇。真正足矣令我老婆泣不成声、令我五岁的儿子心有戚戚焉的当是后面的部分。某一日,八公一反常态坚持不送主人出门,甚至为了阻止主人上班还发了脾气夺下了主人的公文包。没有人可以明白八公内心的烦躁,直到主人猝死的消息传来。真正的悲情就从这里开始了。没有人可以理解八公在主人葬礼上的哀嚎,也没有人、也没有办法可以阻止它在特定的时间冲出家门,去往那个熟悉的车站、坐在那个特定的位置。可是,八公的主人却再也没有回来,直到很晚。。。。很晚。。。。

当悲情被点燃之后,主人的家人搬离了这座城市,八公也有了新的主人。可是,这一切都没有能够阻止八公对主人的思念和追随。八公甚至沿着铁道,孤身回到了已然易主的旧居,甚至被打得偏体鳞伤被迫流浪。可是,这一切仍然不能阻止八公对主人的追随。它在铁路边找了一个避风的场所,成为它守候的居所。无法停止的眷念感动着车站的每一个人,卖小吃的小贩会照顾它的饮食,车站的行人会为它驱散欺负它的孩子;甚至有记者专门报道了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个风雪的夜,把悲情推向了巅峰。八公静静的坐在花坛上,任凭寒风拂过皮毛、白雪散落在身上。写到这里,我不得不停下来抽烟,因为眼睛发胀、鼻子发酸。

一个职业的心理咨询师是需要有共情的能力的,所以我完全有能力用足够煽情的语言来传递故事带给我的感动。可是,这似乎还不够职业,我更想借用这个故事谈谈我对“居丧障碍”的一些看法,以显示我对专业的理解并贡献一份职业者对社会的责任。

1、居丧障碍是一种社会功能康复障碍。

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有着自己的社会功能和关系归属,这些社会功能和关系归属很好的实现着当事人的人生价值和幸福追求。当这种关系归属中的重要成员因故去世(亦或是离开),当事人势必因为这种关系的消失,而出现自身功能的消失亦或是退化,并进而产生人生价值和幸福追求的局部真空。当这种真空达到一定的程度,而又无法得以康复的时候,当事人就难免沉溺于对过往关系的追忆而无法自拔了。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文中的八公、天灾人祸的死者家属,甚至是精神病院的失恋者和离异阴影中的单身男女都可以归于此类。 对于这一类群体,只要能够帮助其逐渐恢复其对应的社会归属、实现其相应的社会功能,重建其对应的人生价值和幸福追求八公的悲剧就不会成为我们讴歌“忠诚”的贞节牌坊。

2、居丧障碍是一种分离处理不彻底所导致的障碍。

奶奶过失的时候,儿子大约三岁。我当时完全没有处理这些事情的能力和意识,倒是我的父母非常肯定地让儿子出席了奶奶的葬礼。奶奶是土葬的,奶奶在下葬的时候,妈妈特意让孩子看了看安详睡去的老人。回到家里之后,当妈妈问起孩子说:老祖宗呢?孩子回答:老祖宗在山坡上睡觉。然后,妈妈告诉他,老祖宗在山坡上睡觉,以后就不回来了。然后,这件事情居然也就这么过去了。(当然,老祖宗过世之后,家里人对孩子的呵护倒是一点没有减少,孩子只是把撒娇和买零食这两件事情分担到了爷爷奶奶和妈妈的身上)

我之所以要记录这件事情,我想说的大约就是我的妈妈很好的完成了孩子与祖母的分离。在这个问题上,我是比较推崇中国祭祀方面的一些传统仪式的。这些仪式一方面肯定了故者的离开,另一方面也在情感上宣泄了我们的眷念。而我在处理失恋和离婚的个案中,我也喜欢用这样两者并举的方式;效果还算不错。那么,对于亲人亡故的个案是不是也可以尝试着既承认当事人在情感上的眷念,也尽量结合我们第一个观点给予足够的支持帮助其逐渐脱离其在社会功能上的依赖呢?

3、人文导向是居丧障碍的重要诱因。

比如,文中的八公,如果它的忠诚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而是一味的遭遇打压亦或是摧残,那么结果会是怎样的呢?至于说道中国古代的贞节牌坊,那更是害人不浅的玩意儿!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也发现有大量的案例存在传统文化、文学渲染等因素给当事人造成的意识束缚。当事人受到这些意识束缚的羁绊,无法真实的感受自己的内在需要。然而,这些需要并不因为这些羁绊而消失,于是我们的当事人就在行为上表现出了这样或者那样的扭曲。遗憾的是,这些扭曲居然有一部分恰好顺应了社会伦理的期待,就像是八公的自残恰好迎合了我们对“忠诚”的期待。也正是这种主流文化的“期待”最终让八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留下了至今无法抹去的辛酸和怅然。

以上,是我再次看完这部影片之后引发的思考,希望能够给业者一些参考、给当事者一些思考、给社会工作者和当事人亲属一些帮助。

上一篇:当尼采哭泣 下一篇: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