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

掌握自己的心理周期

发布日期:2012-09-21     作者:     浏览数:    分享到:

小A在微博上看到一段话:“哈佛有一个着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每晚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会向你招手。”

他决定严格执行此理论,每天晚上花两小时学日语。第一个星期,他热情高涨,吃完晚饭之后没有坐在电视机前,而是奔向书房,打开电脑看学习视频,默写单词,大声朗读……他坚持了7天。第二个星期,坚持了两三天,他就陷入一种莫名的心烦意乱中,注意力也难以集中,看上十分钟视频就开小差了。再过几天,他回到家连动都不想动,就想窝在沙发上懒散的躺着,他的学日语计划就此告一段落。

回顾这段经历,他和我说:“看来,我还真是个没毅力的人。不过这几天我又开始充满热情想去学点什么,你说我是不是该换一种语言。”

听完小A的描述,我笑了,和他分享小B最近和我倾诉的内容:小B说她前几天差点和男友分手,因为她觉得自己很孤独,没有人疼她,没有人在乎她。男朋友,就像是一个没用的摆设,只有一个身份。

小A很纳闷:“小B的男友对她很好啊,每天都穿过大半个北京城去接她,今年生日还送了那么大一个惊喜给她。”的确如此,可小B似乎记不得这些了,她处于一种难以言说的哀伤中,甚至还小题大作地和男友找茬发火,甚至提出了分手。

小A问道:“那现在呢,分手了吗?”

结果是没有,小B被男友哄好了,过了两天,她也承认前几天自己是无理取闹,还为此做了深刻地检查和道歉。

我为什么和小A说这些呢?其实,他和小B一样,都遇到了自己的心理周期。

我们所处的宇宙和其中的万物,都是随着周期运转的。人也不例外,在人体内有一个无形的“时钟”,体现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依据德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这个时钟从我们出生那一天起,23天转一圈,这就是人的生理周期。配合生理周期,产生了人的心理周期,即28天为一周期的“情绪波动周期”。再加上33天为一个周期的“智力强弱周期”。这三个生物节奏总结为“人体生物三节律”。

其中的心理周期,影响着人们的创造力,对事物的敏感性和理解力,情感与精神及心理方面的一些机能等。既然是周期,必然有高峰和低谷。

一个心理周期分为三个阶段:高潮期、临界点和低潮期。

小A和小B正是处于心理周期的低谷,他俩的“不在状态”都是事出有因。

小A并不是没有毅力,而是他处于低潮期,产生倦怠感,打不起精神来。他需要的只是放慢脚步,调整一下学习的力度和强度,休息一下再继续发力,他的日语学习就可以顺利地进行下去了。要不然在每个高潮期就定下目标积极启动,在每个低谷期就默默放弃,自我谴责一番……如此循环,即使每个晚上都在努力学习,估计收效也不会太大。

小B的悲伤情绪,也属于处于情绪低谷的后遗症,当她知道自己的处境时,也不会怪罪于无辜的男友,通过倾诉和自我缓解,也可以走出来的。女孩子很容易在低潮期时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周围的人和物都有可能称为“无辜的替罪羊”,当不良情绪侵袭时,如果自己知道身边人也知道,杀伤力就不会那么大了。

如果,处于心理周期的高潮期,情绪状态会非常赞,充满激情,乐观积极,觉得整个世界都是亮的;做事认真,容易集中精力;对待身边的人如同“春天一样温暖”,心胸开阔,即使听到刺耳的话也不会太放在心里。如果,处于心理周期的低潮期,打不起精神,有些悲观,看到的场景可能就是灰色的,急躁,爱发脾气,会据的自己很孤独很寂寞。

心理周期,让我们从快乐到郁闷,从勤奋到懒散,如此循环。这就是每个人的心理节奏,它保障我们有紧有松的应对生命,而不是一直绷到底。我们需要知道它,把握它。当低潮来临时,让自己休息休息,不要逼自己,每个人都有低潮期。减轻工作量,降低压力,你的心理需要休息需要按摩一番。当高潮来临时,那就“顺风前进”吧。

上一篇:字迹辨性格:你属于什么字体? 下一篇:颜色如何影响你的心理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