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早恋校规:沉重而滑稽的帽子

发布日期:2012-05-07     作者:     浏览数:    分享到:

一份来自乐清市育才中学的公告——《关于对早恋的界定》引起了网民的激烈热议,这份“早恋校规”里面包括7条对学生早恋的界定标准。内容包括:

●长期向异性提供金钱、物质诱惑;

●向异性互赠贵重礼物;

●男女同学单独在无人区、角落里、树底下、花丛中等偏僻处谈话;

●在操场上、通道,男女同学并肩散步;

●在校园里牵手、挽手搭肩、拥抱、接吻等肢体亲密接触;

●利用纸条、信件、手机短信、QQ聊天等进行谈情说爱;

●男女同学串寝室,特别是周末串寝室加倍予以处罚;

公告中还声明:“以上如果有违反的,一律实名给予处分并通知家长,处分等级起点为‘记过’,情节特别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我相信不仅仅是笔者自己,更多人或许都被这样的“早恋规定”所雷到。为了防止中学生早恋,众多学校纷纷施展绝技,各种别出心裁的校规、界定、处罚可谓是五花八门,乐清市育才中学的这份早恋界定甚至还禁止在操场、通道间男女同学不准并肩散步,一纸公告,竟落得家长和学生瞠目结舌。

既如此,那男女老师在并肩散步算不算是有伤风化、背叛婚姻呢?值得一提的是,不久之前杭州的一所高中也做出了类似的举动,该校推出的校规中也包括:男女生不能单独在校园内出现,男女同学之间应保持不小于50厘米的距离等等这样的夸张规定。相信经历过中学时代的成年人都会莞尔一笑,或许时代变了,西红柿不再好吃,电视节目也不再精采,然而校规也变得不再正常了。

在石家庄,由心世界网组织发起了一次“充满趣味的教育心理学”活动。活动目的主要是通过心理学常识来为家长讲解关于孩子教育的有趣知识。针对早恋校规,记者为此与心世界网展开了交流。

“对于孩子教育,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心世界网运营总监郄先生向大家说道。

“美国着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比如:当孩子与异性进行交往,父母和老师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愈来愈严厉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许多学校针对早恋的举动也越来越极端,当孩子真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对子女早恋问题上,严防死堵很可能会造成相反的后果。因为孩子一旦受到约束,需要一定时间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当一个个变本加厉的条款层出不穷,甚至更加苛刻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被束缚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再别出心裁的校规也达到不了效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家长与老师都认为,青春期的孩子们对异性产生的好感是一种身心发展的规律,如何正确认识这种关系,如何面对异性才是每个孩子们需要正确认识的,对于早恋,正确疏导比严防死堵更有效果。孩子越关心什么,越怕父母和老师干预什么,就越应该将之引入坦诚讨论的平台上,让他们了解必要的常识,懂得边界与尺度,在更恰当的年龄段释放青春。

上一篇:关于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报告 下一篇:医患矛盾的患者心理剖析